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文章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不用于商业用途,仅为学习交流之用,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站长删除。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金杜研究院】 



01

开源模式的最新发展

时移世易,原本最早仅适用于软件的开源模式延伸到了开源硬件、专利开放、开源产业互联网等诸多领域。其中,开源硬件延伸着开源软件的理念,已经成为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ITC)商业运营趋势,其与开源软件的结合也是国内众多企业正在逐步探索的路径。对于一般开发类企业而言,使用开源需保证自己的开源使用合规,这一点笔者之前在文章《从维权的视角审视开源软件的合规使用》已有较为深入的讨论,对于具体许可证规则,以及合规使用的管控方式也都有所介绍;此外,越来越多大型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建设开源生态以构建自己的朋友圈,打破传统知识产权的壁垒,促进技术共享。但是在开源过程中,各大企业存在不同的商业模式,本文便致力于介绍与讨论后者。

一般而言,行业青睐开源是因为开源可以大幅节约软件和硬件的研发成本。这也是为何主打开源的RISC-V问世以来,开源开放更被认为是芯片领域的一种新趋势。同时,采用开源标准或者技术,有利于上下游厂商业务对接和集成。然而,对于软件和半导体行业而言,开源制度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这使得实践中的企业在制定开源方案上存在一定顾虑。

第一,缺乏技术支持。相比专有软件,大多数开源软件都没有同等级别的支持,当一个企业选择使用开源软件后,面对自身对软件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自行处理;而当一个企业开源自己项目产生问题后,也可能会遇到使用者的纠缠。

第二,开源技术的提供者不会做出质量保证。开源意味着提供者将代码或技术一定范围内公开,如此便将软件或硬件中存在的问题悉数交予使用者自行解决,开源技术提供者相对于封闭技术提供者而言,更不会做出质量保证。

第三,开源技术的使用者存在专利侵权的威胁。开源技术中可能包含诸多专利,开源技术的使用者如若未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可能就会被指控专利侵权。技术提供者也可能因为开源协议的约定而遭受使用者的追偿。

第四,开源许可证存在不兼容的可能性。当企业前后使用两个开源软件时,倘若两个开源许可证存在冲突而无法兼容,则企业可能面临知识产权风险。

02

常见的企业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

开源软件是目前开源制度中最常见的实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元且非常成熟的生态氛围和商业模式。开源软件的关键在于用户在遵循一定的开源许可证的前提下,免费使用软件源代码。开源社区让所有的开发者团结协作,提供的开源软件可供用户自由获得、自由修改、自由复制、自由发行。而免费使用与商业化其实并不矛盾。开源软件增加了软件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开源软件及其衍生软件向用户提供服务和支持,从而获得商业利益,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开源软件本身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开源软件企业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商业模式。

1. 直接销售知识产权

(1)双重许可模式(Dual licensing),即企业同时发行“社区版”和“企业版”两种形式的软件。社区版和企业版软件分别适用不同的许可证,企业通过授权企业版,来资助免费开源的社区版的持续开发。在这种模式下,客户一开始可能被免费的社区版产品所吸引。当客户想要将开源软件嵌入到自己的商业应用程序,或在开源软件源代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分发,但又不希望受到GPL协议的约束,也不想公开其修改后版本的源代码,就会希望从企业处获得企业版商业许可,从而将自己的代码闭源。

举例而言,MySQL数据库即采用双重许可供用户选择:第一种是面向个人的开源版本,基于GPL授权协议,用户可以自由使用与修改源代码,但用户若想要分发其修改过源代码的软件,就必须按照GPL规则公开其源代码;第二种是面向企业的专有版本,适用专有软件许可证,用户向甲骨文支付一笔费用,从而得以修改和分发自己版本的MySQL而无需公开源代码。

目前双重许可模式的问题在于开源的“社区版”软件即已具备软件本身的所有价值,用户若并不存在修改源代码的需求,或修改源代码后不具有闭源的需求,则并没有动力去购买“企业版”软件。


(点击查看大图)

(2)开放核心模式(Open-Core),即软件产品的核心代码免费,但企业可在开源软件产品上销售专有的、可选择的工具或功能包,以满足客户在部署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再将销售专有软件的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开源技术设施建设之中。例如,由Apache软件基金会开发的开源流处理平台Kafka则是将核心功能完全开源,但是以授权形式提供额外的性能监控或者数据分析的功能。

开放核心模式还衍生出另一种模式,即开放软件的源代码,但将软件所需的数据内容保留为专利,如游戏视频的音频、图形和其他艺术资产等。例如,有些视频游戏的引擎是GPLv2许可的,而作品是Creative Commons协议许可的。


(点击查看大图)

(3)再许可专有化模式(Re-licensing under a proprietary license)。在这种模式下,一些开源社区的开发者提供了一款应用了宽松的开源许可证的开源软件,允许再次许可闭源(比如BSD许可证允许使用者修改和重新发布代码,也允许使用或在BSD代码上开发商业软件发布和销售)。公司将自身的专有软件与前述宽松许可证下的开源软件进行组合开发,形成一款新的软件产品,在不提供源代码的情况下以专有许可证销售组合后的软件产品,构建出自己的闭源生态。


(点击查看大图)

2. 不销售开源软件,而是依托开源软件提供付费服务

(1)销售专业服务模式(Professional services),即开源软件是免费的,公司通过针对开源软件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来实现商业化。尽管开源软件的源代码是公开的,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获取、自由编译和使用,但是并非所有公司都具有将开源软件直接用于解决自身具体业务需求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开源世界涌现出不同版本、不同方案的开源软件,如何选择最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版本和方案、如何基于现有业务以最佳方式将不同的开源组件组合成统一的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如何获得稳定的支持,均为企业使用开源软件要面临的问题。

由此便诞生出基于开源软件提供收费服务的商业模式。公司利用自身具有编程能力的工程师为其他缺乏能力和资源来维护自身IT系统的客户提供基于开源软件的服务,如提供培训、技术支持或咨询等服务。采用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专门为客户提供基于开源软件的IT服务公司。此外还衍生出另一种做法,即公司仅向免费用户提供源代码形式的开源软件,而向付费客户提供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以及软件编译和打包等商业服务。

红帽是采用这种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红帽所有的软件产品均为开源发布,通过增值服务盈利,如向客户提供绑定具体产品的订阅服务,包括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访问安全更新、修复、功能增强、技术升级以及与软硬件的测试和授权等。比如,红帽曾将其开发的Vert.x反应式应用开发框架捐赠给Eclipse软件基金会,打造出新的应用开发生态。随后经过两年的设计开发,红帽成功向市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源软件,并基于该开源软件向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订阅服务。此外,还有Hadoop发行版提供商Hortonworks也采取完全开源的策略,用户可免费使用所有产品,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来盈利。

当然,由于开源软件本身是免费可得的,采用销售专业服务模式的企业要想持续获利,则要求其提供的服务具有持续的付费价值。这就要求此类模式的企业持续获取并积累有价值的开源软件,形成自身的开源“武器库”,从而向其客户提供全方位开源软件技术支持和专业化建议。


(点击查看大图)

(2)软件即服务模式(SaaS),即云厂商在其公有云平台上提供的开源软件托管服务,SaaS模式使得开源软件的服务载体以云的方式得以提供。SaaS与开源并不冲突,开源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可得,用户可以自己安装、使用开源软件,同时公司也可以把开源软件以服务的方式通过云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

一方面,云厂商可以在其自有的共有云平台,提供与开源软件相同的API托管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自身基础软件团队对开源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提供功能升级或场景化定制的商业软件。企业通过这种商业模式,满足一些缺少技术资源来运行软件的中小型企业客户的需求,只需要提供云计算服务或软件,而无需发布开源软件,不用进行开源部署。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家知名云供应商推出了基于开源的SaaS迁徙和运维工具软件,可以帮助公司将本地软件转换成基于云的SaaS,从而增加开源软件的价值。企业能否从SaaS模式中获利,本质在于开源软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考虑SaaS软件本身能否满足客户定制的需求。


(点击查看大图)

3. 广告模式(Advertising-supported software)

为了从开源软件中获益更多,许多公司转向了以在开源软件中嵌入广告获利的商业模式,即通过快速免费推广开源软件而传播软件内嵌的广告,从而获得广告收入,并将广告商支付的广告费用进一步投入到开源软件的开发之中。比如开源应用程序AdBlock Plus通过让白名单上的广告绕过浏览器广告去除器,从而获得报酬。

除了软件本身的广告收益外,还发展出另一种新模式,即围绕该开源软件,将其视为交叉补贴商业模式中的免费手段,从别的渠道收益。例如尽管产品本身没有开源,但对产品的内核开源,使得基于该内核二次开发而来的产品均能配合自己的各项服务,从而扩大自身产品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再如,操作系统公司可以在自行推出的开源系统中绑定自己的服务,从而伴随着开源系统的推广而收获大量的广告流量。


(点击查看大图)

4. 主流的开源软件商业模式的对比

基于前面的讨论,我们对以上几种开源软件商业模式的特点归纳汇总如下。事实上,开源软件商业模式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同一企业在实践中可能同时采用了多种商业模式,也可能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既有双重许可模式,每款企业版软件都有对应的开源社区版本,同时也有销售专业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没有哪一种商业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企业应当结合经营方向、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


(点击查看大图)

根据盈利方式的不同,上述商业模式可归为三大类,分别为直接销售知识产权、提供配套服务和商业推广。第一类,采用直接销售知识产权的企业,通过收取软件许可费来盈利,要求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所基于的开源软件本身适用的开源协议,处理好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之间的关系;第二类,采用基于开源软件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通过增值服务来盈利,要求准确识别用户需求,向不同客户提供面向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和服务。第三类,采用商业推广的企业,除了内嵌广告直接收取广告费以外,更重要的是借助开源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产品生态,扩张市场规模。

03

专利开放许可和硬件技术开源

伴随代码开源一起发展的是专利开放许可。软件开源的许可证往往存在专利限制,如前所述,开源技术本身除了代码以外还可能包括诸多专利,开源技术的使用者如若未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依然可能面临专利侵权的指控。

我国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增加了开放许可的相关条款,专利权人可以据此通过专利授权部门公告作出声明,表明凡是希望实施其专利的人,均可通过支付规定的许可费来获得实施该专利的许可。专利开放许可不仅愈发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而且在商业市场中逐渐与开源软件相交织,形成新兴前沿的商业模式。例如,一些平台伴随着开源开放,将相关的专利也许可给开源平台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而为了在自己的朋友圈内降低专利许可成本、增强合作,不少企业又会选择专利池或专利联盟的方式进行专利的部分开放许可。

专利池最初兴起时旨在消除专利障碍与专利的恶意不合作,并且常常伴随着政府干预,但现如今专利池已然是许多大企业自主选择的商业模式,伴随着开源软件一起,通过汇集一系列的专利+技术,不仅能整合互补技术、减少交易成本,而且还能清除专利阻碍、避免侵权诉讼,甚至促进技术传播。

此外,与仅面向特定主体开放的专利联盟不同的是,现如今还渐渐地出现了完全的硬件技术开源,譬如完全开源的RISC-V正是半导体开源的代表性成果。RISC-V采用宽松的BSD开源协议,架构可自由创新,允许企业添加自有指令集拓展且不必开放共享,这样不仅在成本上打出优势,而且其灵活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新兴市场应用场景差异化诉求,更有利于实现差异化发展。基于开源软件与硬件明显能够提供更好的可视性和控制性,加上开源的硬件基础架构对软件的持续集成和开发至关重要,因此众多企业在软件与硬件的协同道路上积极探索,不仅重视开源软件,对硬件同样逐渐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开源关注。在硬件开源的同时如何保护自己的相关专利、如何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朋友圈的专利联盟等已然成为相关企业较为关心的话题。

04

构建开源生态的建议

如今,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企业开始考虑构建自己的开源朋友圈。应该说,技术开源在全球已经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从单纯的软件开源,到现在的开放专利、开源硬件及其组合,开源生态正在逐渐形成。开源技术所涉及的开源规则和协议也在趋向于专利、标准、开源软件、开源硬件四合一规则这样的方向在发展。

开源是兼具最低进入成本和最大离开成本的技术研发模式。在过去30年中,专利和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曾经帮助很多企业在全球化中获益,其中尤其是标准必要专利的威力最大。标准虽然不是专利,但对于企业来说,使用标准就是融入标准所在的行业。开源生态的建立与维护也涉及行业及产品标准、人才和话语权的争夺。开源可以迅速推广产品与技术,培育潜在用户,一旦自己的产品被诸多工程师或上下游供应商使用,将很可能成为行业内默认标准,领导细分领域进一步发展。而其他同业竞争者的产品或标准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即使其他竞争者想要追随前者采用新的标准,也将面临巨大的迁移成本。

开源技术表面上是无门槛的全面开放,但可以预见,开源技术所带来的行业融入与技术全球化,使得开源生态将成为新主流。对于大部分软件和半导体行业的企业来说,开源的第一步是自身主导的“中心化”白盒商业许可,从“中心化”的朋友圈开源到“去中心化”的完全开源。对于考虑搭建自己开源朋友圈的企业,我们建议考虑以下几方面:

(1)认清开源的初衷。大部分企业在最开始决定开源时,无疑并非都是慈善家,虽然并非要在一开始时就完全确定采用何种开源商业模式,但应该结合产品、客户、行业需求,考虑自己开源的初心。作为开源生态的构建者,企业初期需要吸引流量,让每一个访问者驻足于此,成为开发者反馈社区。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在有限范围内开源:比如部分技术开源部分闭源,或者采用会员制。如果在开源代码中免费提供了某个特性,最好一直将该特性保持为开源,处理好开源和商业化的关系,避免在开发者社区中产生矛盾。

此外,商业化并非开源的唯一动力,企业可从开源生态中获得其他收益。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并非仅依靠开源技术本身或其服务来盈利。它们或许由于考虑到市场声量而选择开源;或者为了形成行业标准、扩大技术影响力选择开源,从而保护自己现存业务,以此避免后期大量的迁移成本、市场进入成本、学习成本与用人成本。此外,企业构建开源生态还可以产生人才吸引力,吸引使用该开源软件的人才前往该企业就职。因此,在决定开源之初即明确自身开源的动力,才能构建持续稳定的开源生态。

(2)制定合适的开源规则。开源规则直接决定开源生态下技术积累和衍生潜力。市面上有很多开源许可证模式,但大部分不一定适合中国企业,特别是追求一定商业利益的企业。借鉴现有的开源模式,创建适合自身的开源规则未尝不是一条可以考虑的路线。如果要选择现有的开源协议,则要考虑开源协议的“传染性”与后续二次开发的需求,以及不同许可证模式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不过开源协议的创新颇有难度,其中如何保护企业利益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课题。例如,有的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开源协议下设置禁止商业竞争的条款,以避免在开源后自己的竞争优势受到削弱。但是具有共生关系的企业之间一般难以采用该条款。更何况,开源实质上是多方利益权衡的结果,倘若一开始便禁止商业竞争,可能很难吸引其他企业参与自己的开源生态建设。

(3)社区建设与运营如果说开源规则决定了多少人愿意加入,那么社区建设和运营决定了多少人愿意留下来。社区运营规则是生态圈搭建,健康的运营规则决定开发者能否真正地留下来并将自己的创作回馈社区。目前国内的开源生态主要为跨企业合作,由企业决策层之间达成开源合作,自上而下推动工程师参与开源建设。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研发成本、综合利用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各自划分经营领域,避免在细分领域零和博弈。近几年国内各互联网公司相继设立开源办公室(Open Source Program Office,简称 OSPO),为企业的开源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并鼓励员工参与开源社群建设。但是,能够持续发展的开源社区不是靠主办者或者个别技术专家的贡献,而是靠群策群力,而群策群力的基础是有稳固和持续的社区建设和运营投入,最重要的还是吸引外部参与,推进技术和行业的长期进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法总荟-企业法务助手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法总荟,企业法务资讯公众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