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ALB China Client Choice
2022 ALB China客户首选律师
LIST OF WINNERS 榜单公布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In alphabetic order of surnames
Lawyer 律师 | Law Firm 律师事务所 |
Bai Yaohua 白耀华 | Beijing DHH Law Firm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 |
Chen Zhuo 陈卓 | Tian Yuan Law Firm 天元律师事务所 |
Gao Qiang 高锖 | Landing Law Offices 兰迪律师事务所 |
Han Wenhao 韩文浩 | Harney Westwood & Riegels 衡力斯律师事务所 |
He Ping 何萍 | Grandall Law Firm 国浩律师事务所 |
Li Xuening 黎学宁 | Zhonglun W&D Law Firm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 |
Liang Meihua 梁美华 | Jincheng Tongda & Neal Law Firm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 |
Liu Tao 刘涛 | Commerce & Finance Law Offices 通商律师事务所 |
Lu Wenxin 陆文昕 | Hiways Law Firm 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 |
Ma Youping 马佑平 | Bridgeon Law Firm 博遵律师事务所 |
Peng Xiaoyan 彭晓燕 | V&T Law Firm 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 |
Song Yuxiang 宋玉祥 | Shanghai City Development Law Firm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 |
Wang Jichao 王纪朝 | Anli Partners 安理律师事务所 |
Wang Mengjing 王梦静 | Co-effort Law Firm LLP 协力律师事务所 |
Wang Qing 王清 | Lantai Partners 兰台律师事务所 |
Wang Xuegang 王学刚 | Dentons China 大成律师事务所 |
Yang Shuguang 杨曙光 | Hai Run Law Firm 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 |
Ye Yusheng 叶玉盛 | Jingtian & Gongcheng 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 |
Zhang Yichen 张禕辰 | Joint-win Partners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 |
Zhao Yanchun 赵艳春 | Zhong Lun Law Firm 中伦律师事务所 |
榜单报告
By Hu Yangxiaoxiao 胡阳潇潇
今年,2600余位公司法务及商务人士参与ALB调研,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20位“首选律师”。过去一年,客户对律师的评价维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律师们又如何理解这些新要求?我们与部分上榜律师聊了聊。
客户的信任和好评是评价律师综合执业水平的最佳标尺,此话在过去一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中国客户的法律需求变得愈发复杂、新颖,呼唤律师提供极具专业性和创新性的服务;另一方面,伴随商业机构普遍承压,“焦虑”有时也会层层传递,要求律师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
今年参与ALB调研的2600余位公司法务及商务人士也正是从上述角度,对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律师伙伴做出了中肯评价。在客户眼中,一位好的律师伙伴至少要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专业力,深谙法律也熟知行业,能够提供真正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二是服务力,除了认真勤勉,还要“快”、沟通力强,甚至有着悦人天性;三是协调力,优秀律师应该是团队和项目管理大师,还能适度帮助客户连结其他社会资源。
今年初,法律服务机构Top 3 Legal曾对全球多法域企业展开调研,希望了解企业在选择合作律所时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调查结果和ALB的上述发现颇为相似,排名前三的考虑因素为客户服务、商业意识、符合预算;此外,拥有客户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全球业务网络、强大的项目管理技能,也是客户普遍关心的能力。
服务至上
先来聊聊服务。过去,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更关注于专业度和结果,对于服务体验的强调似乎不多。这一现状正在发生变化。正如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禕辰律师所说,“根据三大产业的分类,律师服务本就属于第三产业,决定了其基础属性仍遵循‘服务产业’的基本逻辑。在一线城市律师竞争激烈的场景中,客户对律师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高级合伙人宋玉祥律师看来,这正体现了法律服务行业“现代性”的不断提升。“律师不但要业务能力强、专业能力深厚,还要以‘客户能够感受得到’的方式展示专业能力。”宋律师说,“我们体会到客户,特别是大型或高端客户,对于服务体验的要求确实更高了。”
具体到体验内容,宋律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律师需要保证服务效率,以响应客户项目或交易的推进进度;此外还要和客户保持通畅、令客户舒适的沟通。
对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卓律师来说,对于某些执业领域的律师,例如像他这样的争议解决律师,“专业能力和高端服务精神本身就缺一不可……没有专业能力,就没有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手段;没有服务精神,则意味着没有为客户解决各种不确定性和困难的决心”。
陈律师具体解释道,有时候争议解决案件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和对方的博弈、大环境、监管趋势,甚至社会舆论,“只有具备为客户解决难题的高端服务精神,才能抱持信心坚持下去……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很多案件真的是坚持到最后,才取得了另人满意的结果”。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客户对于案件结果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预判,这时律师不仅是为客户维权减损的专业服务者,也是疏导情绪的伙伴。“律师竭尽所能的服务能一定程度抵消不利结果对客户心理的影响……对很多客户而言,重要的不仅是结果,还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陈律师说,“争议解决律师比较忌讳的,就是拿冷冰冰的专业眼光去看待客户的需求。”
有预判能力的行业专家
赤诚服务之外,专业能力自然仍是律师的立身之本。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前些年,律师既懂法律,又是行业、商业专家,还可谓“亮眼”,今年上榜的20位首选律师则已经全部是深耕某个或某几个行业的专家,对于客户来说,此种复合能力已然成为了“基准”。
上海建纬的宋玉祥律师坦言,过去几年,“法律行业服务领域的细分越来越深入,客户自身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律师要对所从事行业的法律有着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还需要对项目或交易本身,甚至所在行业具有深度的研究和把握。换言之,现在的头部律师应既是法律专家,也是行业专家”。
宋律师告诉ALB,就他自己而言,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十余年来,他一直专心于国际工程和国际投融资领域,“不仅努力钻研该领域的法律知识,更是努力学习该领域的商业交易、项目管理和行业特性,以此提高自己兼具‘法律’与‘行业’的综合素质”。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梁美华律师则是私募基金领域专家,常年和团队专注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募前”“募”“投”“管”“退”全流程法律服务。梁律师如此解读律师的“专业性”:“具有专业解决客户法律问题的能力——即能与时俱进地为客户提供最佳方案,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解决客户的问题。”
梁律师回顾道,实际上在私募基金领域不断提升专业性的过程,正是她作为律师的成长之路。她回忆说,2014年中国明确私募牌照发放之际,她就有幸加入到行业之中,初期,她把行业内能找到的相关书籍都读了个遍,并且每个周末都在参加私募业内的培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到处学习,从一开始听不大懂,后来逐步拿实践案例跟同行探讨交流,再到现在自己也被各机构邀请去讲课”。
此外,她和团队还通过写作文章、书籍,对零碎知识进行再整合;同时不断“实践出真知”,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300多个私募客户,对于行业内可能发生的问题大体了然于胸。“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不断积累、不断锤炼,自己的专业水平也就不断提高了。”
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清律师自执业以来,一直在从事金融,特别是银行与资产管理领域的法律服务。王律师感慨道,2020年以来金融领域从快速奔袭到平稳放缓,以资管行业为例,以往依托于经济飞速发展下的多种交易模式受到了根本性挑战,甚至直接被推翻。
王清律师观察到,当下经济生态和监管动向都在不断变化,而商事交易本身追求确定性,这构成了很大挑战,客户因此期待律师为交易提供更高的确定性,这就转向了如今客户经常提到的另一个命题:要求律师具备预判和前瞻能力。在王律师看来,这种能力“本质还是对商事交易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确定性判断。想要提高这种能力,成为优秀的金融律师,除了具备高超的法律技能,还必须具备理解交易、理解监管的通透感和敏锐度,这些素质几乎与专业水准同样重要”。
不过,前瞻性会否与律师职业的严谨性有所冲突?王清律师并不这么认为。“基于上述要素作出的预判,与律师职业的严谨性毫不冲突。因为从来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专业水平,而是要看在流动变换的具体情境中,有无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金诚同达的梁美华律师对此有着类似看法:“以严谨的精神去研究、探索模糊地带,才能使自己具有真正前瞻性的眼光。有了前瞻性的认知,才能真正做到严谨,要不然只是呆板而已。所以律师的严谨性与前瞻性是相辅相成的。”
在上海建纬的宋玉祥律师看来,以新冠疫情、中美博弈、俄乌战争和能源转型为代表,“这几年国际市场变化很大,为应对变动带来的挑战,律师确实需要有一定的预判力和前瞻力”。对此,他提出的应对方法是不断跟踪和研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同时具有法律与合规敏感性,“根据新趋势、新问题及时研究相应的法律法规,重点把控高风险,以便在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同时,兼顾律师职业的严谨性”。
创新团队管理能力
合伙人律师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有时,某些业务领域需要合伙人带领可谓规模庞大的律师团队;有时,极端复杂且环环相扣的项目需要合伙人具备高超的逻辑感和项目管理能力。换句话说,客户并非只在乎合伙人的个体能力,还在考察他/她作为“将军”的素质。
上海正策的张禕辰律师对此深有感触,他坦言:“随着业务数量、质量和要求的上升,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作为新生代律师,若只局限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不论是律师个体还是团队本身,都无法得到全面提升。”
天元的陈卓律师在管理团队方面有着不少经验,他将其总结为三条简单的道理。第一,团队首先是由个体组合而成,需要每位成员尽到职责本分。“尤其诉讼律师,业务直接关系客户的切身利益,是不能出错的。我要求团队里每位律师都树立一个理念:每个人都是团队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不仅审视自身职责,还要谨慎他人的错误。”
第二,团队内要有分工协作。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律师团队有自己的特点。“律师分为不同年级,高年级和低年级要做到各司其职,比如低年级律师去做法律检索、证据准备等基础性工作;高年级律师则一方面起到指导和管理作用,另一方面要对整体方案有独立的想法。另外,虽然是团队作业,但具体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人,事情如果出问题,知道由谁负责。”
最后,则是团队作业更注重效率。具体来说,“要注意自己和其他人工作环节的衔接,自己的工作成果,要能够让他人直接去用。此外,尽管律师讲究精益求精,但在团队里做事,要一定程度讲究先完成、再完美,把握好项目进度”。
更科学的管理手段之外,张禕辰律师则强调了向“律师管理平台专家、投资管理公司大佬、数字化先驱者”学习,将跨领域经验用于律师团队和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张律师告诉ALB,目前他的团队采取了数字化工作模式,所有的工作文件,包括行政、法律、管理文件等,均采用无纸化模式保存,业务办理、日程安排、任务跟进、办公协作、结案归档均同步完成。“团队成员每天只需打开App,就能知道所有的任务安排,及时完成上传,全团队均能同步……所有工作流程和文件也都会给客户开端口,让客户非常直观地看到我们的工作效果。”
此外,张律师团队还采取了项目制的管理模式和一体化的团队模式。具体来说,团队不强制坐班打卡,以结果为导向考核大家的工作;同时,为了强化品控、确保服务具备可复制性,针对核心业务建立了标准化模板及工作流程,“尽力确保每一项工作成果都至少能达到团队优质标准的70%,剩余30%则根据律师个性呈现差异化效果”。
成就更多元的自我
诉讼或者非诉,法律服务很多时候可以纯粹化为一种基于规则的人际沟通。正是出于这种浓厚的人际色彩,客户和“首选律师”间其实是种伙伴关系,专业能力之外,个性魅力,甚至业余喜好,也可能成为促成双方长久合作的关键因素。
每一年,我们都会向上榜律师提问:律师职业外,哪些身份和爱好帮助他们成为一位更好的法律专家?我们发现,实际上优秀律师的“课外生活”,也是在不断反哺他/她的职业能力。
例如上海建纬的宋玉祥律师告诉ALB,在他看来,一位团队负责人或者行业引领者的个人魅力构建在专业能力、执业作风和道德品行基础之上。在律师职业之外,他还兼职于许多行业协会,例如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中国电力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等,同时兼任《项目管理评论》杂志编委,借此“为行业发展尽一点薄力”。
“成功的律师不一定是最赚钱的律师,但成功的律师一定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律师。”宋律师说。
法律之外,上海正策的张禕辰律师则对医学很感兴趣,实际上他曾经在美国接受过医学培训,主攻内分泌专科,“对于人的激素分泌以及情绪影响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张律师说,这样的经历帮助他在与法官、客户、对手沟通时,能了解对方的情绪,“特别在诉讼及谈判时,更好地判断对方陈述内容的真伪,或是真实情绪,也有助于在沟通或谈判中占据情绪及气势上的优势”。
此外,在服务的客户对象上,曾经的学医经历也帮助张律师更顺畅地和医疗健康领域客户展开沟通,“我平时会坚持学习医学知识,有空也会去听医疗课程,保持和医生朋友的沟通交流。我也会不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让医生和我的客户、朋友们一起学习交流。”
谈到律师以外的身份和爱好,兰台的王清律师坦言她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都很简单,做事习惯讲求严谨与效率。平时最大的爱好与习惯就是读书,不局限于法律或金融领域,对其他行业领域也保持浓厚兴趣,多领域、多角度的知识涉猎与积淀可以拓宽视野,锻炼敏锐的嗅觉与判断力”。
此外,对于思维与表达的克制和训练也是她日常生活中的重点,“我想这仍要算做律师分内之事”,王律师笑道。
天元的陈卓律师也喜好于读书,尤其是历史类和社会调查类书籍,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得到放松,另一方面,“这些书籍有助于提高我看待问题的敏锐性。例如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做事风格、方法,以及对结果的评述;社会调查类书籍则帮助我理解大众心理,未来能够在案件中更好地去判断当事人的心态和情况”。
读书之外,陈律师的另一个喜好是“交朋友……我愿意在生活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身边人,并且在和各行各业朋友的交流中获得很多法律专业以外的信息,或许未来就会作为灵感,成为拟定诉讼方案或者寻求解决方法的关键”。
金诚同达的梁美华律师则自述为“传统文化、传统中医的爱好和践行者,其中精髓作用于我的为人处事之中,让我深受其益:如‘大道至简’让我追求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客户解决问题;‘止戈为武’让我不断提醒客户重视提前做好风险防范;‘上善若水’则教我以同理心去跟客户交流,很多客户都跟我们成为了知心朋友”。
谈到职业夙愿,梁律师引用了《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概念:“有前辈发过‘天下无讼’的大愿,我在律师行业是晚辈,离‘大愿’尚远。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客户都能在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行稳致远,踏踏实实解决好每个客户的问题,稳稳当当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如此,则吾愿足矣。”
王清律师则把期许一词解读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经验和智识的不断积累,持续匹配市场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最重要的是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成就客户,也成就自己。”
*中英文版本报道全文将刊登在《亚洲法律杂志》中国版2022年8月刊,敬请期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