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文章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不用于商业用途,仅为学习交流之用,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站长删除。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法律修音机】 



「合同」作为交易的载体,承载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围绕合同,衍生出了多个创业赛道,比如合同管理、智能合同审查、合同模板库等等,并诞生了众多法律科技公司。
之所以说法律科技公司,是因为合同这个大赛道下的各个子赛道,其实都属于律师、法务提供的服务,比如合同起草、审查和管理等,而且这些公司专注于法律服务场景,是有科技能力的法律服务公司或者有法律服务能力的科技公司
但是外界并不这么认为。
与其把合同赛道归到法律科技领域,创投市场更愿意归之为「To B」、「企业服务」或者「产业互联网」—— 这些提法是相对于「To C」或者「消费互联网」而言的。这就意味着战场的扩大以及竞争对手的增加。以法律科技自居的创业公司们,不论其主观怎么想,客观上都已经被卷入更大的战场,与更多的玩家竞争。
当然,竞争不等于竞对。同向为竞,相向为争,是合作还是竞对,是连接还是被连接,将取决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能否构建起壁垒。
不过,随着市场格局的改变,大合同赛道的法律科技公司们,叙事逻辑也将发生改变。

一切风口都来源于「势」,来源于真实的需求,合同赛道的兴起也是如此。
2020 年以来,疫情加速各行各业数字化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随着抗击疫情成为首要任务,全国陆续进入封闭与半封闭状态,时至今日也会偶尔发生,远程办公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疫情隔离和远程办公,让原本稀松平常的合同签约成为困难,从而导致商业交易效率降低。合同签约难集中体现在合同签署/盖章和邮寄两个环节,使得合同电子化的需求迅速提高,已经诞生 20 余年的电子签名赛道也在这个特殊时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普及开来。
电子签名技术和商业化应用的成熟,为合同赛道的兴起提供了前置条件。艾媒咨询的研究显示,电子签名的前三个使用场景分别是:实名认证(50.7%)、审批管理(45.7%)以及企业合同管理(43.8%)。
同时,政策东风也已经到来。2022 年“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推动远程协同办公产品和服务优化升级,推广电子合同、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应用。
另外企业智能化管理的需求也在增长,未来围绕合同这一交易介质的管理将会越来越重要。

群雄逐鹿

目前,大合同赛道下主要有三个子赛道,分别是:合同模板库、智能合同审查和合同管理。

第一,合同模板库。

合同模板库很容易理解,就是汇总各式合同模板的平台。目前市面上有独立的合同模板库,也有作为一个功能模块,存在于其他法律服务产品,比如法律检索等服务律师的产品。
合同模板库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卖平台账号,以及和传统平台类似的抽佣:拥有合同的律师把合同上传到平台,用户使用这些合同要付费给律师,平台从中抽取一定佣金,另外还有知识付费等。

第二,智能合同审查。

智能合同审查的核心在于「智能」。区别于主要是律师提供的人工审查合同服务,智能合同审查产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训练,可以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合同审查。

第三,合同生命周期管理。

合同生命周期管理,英文简称 CLM,全称是 Contract Lifecycle Management ,是当下合同赛道非常热门的领域,在国外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公司,比如「Icertis」。今年 4 月,国外的一家企业法律顾问平台「LinkSquares」完成了 1 亿美元 C 轮融资,借助人工智能和专业律师团队高效管理合同。6 月,该领域的一家中国公司「甄零科技」也宣布完成 A 轮融资。
这三个领域的法律科技公司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少服务 C 端人群。
合同模板库厂商主要服务律师和法务,因为合同相关的法律服务是由这些专业人群提供的,而且多数个人和企业并不希望为合同模板花钱。虽然厂商们也会开放部分免费合同模板,但是由于缺少变现模式,厂商们不会面向普通大众做推广,所以服务 C 端人群一直是个问题。
但是广大 C 端人群的需求还是需要被满足的,这也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一致。为此,政府推出了「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而部分合同模板厂商也和政府合作提供支持,开始服务政府,从而间接实现了服务 C 端。但是,政府的背书能否把 C 端人群引到自家平台并且付费,需要打一个问号。
智能合同审查产品的客户群体主要是 B 端,也就是企业,用户是企业法务,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律师,其定位是辅助律师提供合同审查服务。
C 端人群对智能合同审查的需求不高,原因很简单,用户需要的是一份能满足自身需求且零风险的合同,而不是先从哪里找来一份合同,再来拿智能产品审查一下 —— 虽然现阶段这种情况也可能存在,但这个路径实在是不高明,厂商应该整合合同模板和智能合同审查,给用户提供一个更完整的产品,而不是仅提供技术。
从这个角度看,这又引申出合同模板库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确保平台上的合同质量?
理论上每个领域都应该有一份最权威的合同,能覆盖各种场景,而且零风险,而且这份合同应该是由这个领域最权威的律师出具的,最权威意味着做过最多的案子,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平台也可以干整合的事情。
这时问题就出现了。
从消费者角度上看,消费者希望选择最好的,而不是选一份不那么好的,然后再请个律师或者拿产品来审查一下,从而确保这份合同是 OK 的 —— 为什么不直接选择最权威的呢?
从合同模板库的商业模式上看,每个领域都会有一份最权威的合同,隐含的意思就是大多数律师提供的合同的质量都不太行,而消费者又会选择最权威的,所以如果 C 端人群使用这些合同模板库,极端一点地说,最终只有提供这份最权威的合同的律师获得收益,就像法律行业的“大众点评”面临的困境一样,平台也因此会被这些律师所“绑架”,因为离了他们平台就没价值了。虽然平台也可以自己整合合同,但这又与它的客户(律师)产生竞争 —— 你不能既做着平台的生意,又来抢客户的生意。所以,合同模板库做 C 端人群很难,也有商业模式的问题。
合同管理产品亦没有 C 端场景。C 端人群虽然平时也会接触到一些合同,但高频使用的其实就只有少数几类。对于这些高频使用的合同,互联网大厂入场并整合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以“腾讯电子签”小程序举例。首先,“腾讯电子签”对各个领域进行各方面的数据收集与分类,做出了适应不同需求的不同范本,比如个人租房合同,打造出一个合同模板库,目前已经上线了小收据、小借条、小合同等涉及交易的高频合同;其次,“腾讯电子签”融合了电子签名技术,签约过程和结果都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全程固定保存,不存在被篡改的可能,在签电子合同前,平台也会要求双方实名认证,确保安全可信;最后,“腾讯电子签”还可以管理各种合同。
随着政府「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的推出,以及互联网大厂的入场,C 端人群的高频合同场景被大幅挤压,因此各个合同赛道的厂商们未来将会更加坚守现有客户画像,主要是律师还有法务(B 端)。至于 C 端人群,目前可以和政府、大公司合作,并同步探索其他方式。
总的来看,国内合同赛道的玩家主要来自 5 种不同的背景:
一是专注于这一领域的创业公司,比如律智能、秀合同等。
二是电子签名 SaaS 厂商,比如e签宝、法大大、上上签等,从电子签名切入电子合同。
三是互联网大厂,比如阿里云与幂律智能共同构建的合同智能化平台、字节跳动旗下飞书推出的飞书合同、京东的智臻链电子合同平台等。
四是传统 OA 厂商,比如泛微、蓝凌、致远等。
五是将合同管理作为整体解决方案模块之一的如 CRM、ERP 等的各类 IT 系统厂商。
其中,互联网大厂和电子签头部厂商财大气粗。2022 年,各家电子签头部厂商开始向市场发放免费权益,以此来争夺市场份额,而且还冠以「履行社会责任」的名义。今年开春后,法大大面向全社会个人及企业用户,每个账号提供 500 份免费电子合同签署权益;3 月,e签宝也向 100 万中小企业免费发放 2 亿份电子合同。
“财大气粗”的玩家看起来什么都能做,但具体到合同领域,服务质量孰优孰劣还真不好说。事实上,各行各业的很多产品都有合同相关功能,但大多数都做得比较浅,比如只有上传和存储合同的功能,以及不那么靠谱的合同模板,真正能被归为合同赛道的产品,还需要围绕「合同」这一交易介质提供深度价值。
群雄逐鹿,最后鹿死谁手,还要看哪个逐鹿人对行业本质的理解更深入、执行力更强,而这直接反映在其对外的「叙事逻辑」中。

新的叙事逻辑

从目前来看,大合同赛道新的叙事逻辑主要出现在「合同管理」赛道中。
合同模板库还是持续做合同模板,智能合同审查技术能力仍然是关键,而合同管理可以触及到背后的交易,另外智能合同审查也有赖于合同电子化,因此也会逐步延展到合同管理环节。
整体来看,合同管理赛道遇到的问题,与其上游电子签遇到的问题类似。
中国企业服务的主流叙事逻辑是「降本增效」,但中国企业服务的土壤并不肥沃,多数企业倾向于采购能够给自己直接带来营收的服务或工具,比如营销,以及在政策的要求下才会采购相关的系统,比如上世纪由于国家对于财务的要求,使得金蝶、用友一跃成为企服龙头。
对于电子签这种能够节省微小成本的工具,民营企业没有很强的付费意愿。对于业务场景偏 B 端的公司来说尤为如此,其业务有着低频、大额的特点,合同的线下线上签署成本差异可以忽略不计,而且线下签署风险更低。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电子签基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早期碰壁后,一部分电子签厂商调整思路,转而为政府、国企等大客户服务,而这类客户的特点是,想要私有化部署、定制化开发。尽管可以提升客单价,但每一单的钱赚得更辛苦,也不符合后来的 SaaS 化趋势。在疫情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厂商们的业务拓展并不容易。 
例如,在知乎一个“电子签名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下,来自各大电子签厂商和第三方公证平台的几十篇科普文章,都在努力打破“越落后越安全”的大众固有印象。比起身为竞争对手,那时的他们更像是一群拥有着相同目的地的航海家,迎起风浪,等待彼岸的出现。
在勤勤恳恳地辟谣和做增长的时候没人能想到,从前任何形式的市场教育,都远没有一场封控和物流的失利来得轰轰烈烈。
事实上,中国企业服务厂商以「降本增效」作为卖点,总体上获客效果都不好,往往只对大企业有用,因为大企业的业务比较成熟,而中小企业的关注重点在于“活下去”,在于业务,企业服务产品的降本增效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因为可能业务明天就不行了。
稍微偏颇一点地说,现阶段中小企业最大的降本增效需求,其实就是裁员。
CLM 赛道的主流叙事逻辑也是「降本增效」,客户一样是大企业,为大企业做定制化开发。
但是,大企业的需求除了最明显的降本增长,还有背后最本质的需求,那就是「激发增长」,即合同管理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促成合同背后的“交易”。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所有企业的增长都是交易的达成带来的,只要交易能够顺利达成,企业就能获得增长。而合同是交易的载体,所以激发增长就是合同管理产品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需求。
或者说,所有的企业服务产品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需求,都是激发企业的增长。
这自然是所有企业服务商希望看到的愿景,也是行业一直坚信的未来,但是想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就像投放广告一样,除非你是真正的流量平台,比如阿里巴巴和美团,否则你很难给甲方承诺,投了多少钱就能获得多少客户。
具体到合同管理赛道,合同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签订前-签订中-履约中-履约后,即合同签订期和合同履约期。
其中,合同签订期就是把合同签订的全过程从线下搬至线上,解决的是怎么更高效地签约和管理合同的问题,也就是合同电子化。目前,国内 CLM 赛道的产品也是主要聚焦于合同签订期。合同履约期则把关注点放在合同最终目的的实现上,把控履约进度,促进合同目标的达成,从而降低逾期回款、坏账几率。
所以,合同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抓手。合同管理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管理合同本身,而是促成合同背后的交易。
为此,关注合同履约环节的产商,需要链接企业的各种业务系统,比如采购、CRM、ERP 等,打通数据,然后制定相应的履约计划,实施履约监控和预警,实时反馈交易的真实情况,并及时施以积极的影响,比如合同到期自动提醒。
但是,合同履约场景众多,而且行业不同,需求也不同,能否形成产品化的解决方案是该模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需要与客户的业务系统强耦合,这就对客户的数字化程度和配合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换句话说,这种模式更适合数字化进程较快且管理意识较强的大型企业。
因此,要想做好合同履约,起步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定制化开发,逐步积累各个行业的交付经验,然后陆续对一些场景打造产品化解决方案。
为什么不能从中小企业做起呢?
因为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并不成熟,速生速死,这就意味着围绕中小企业的业务做合同履约,很可能是伪需求,SaaS 化的意义不大。大企业的需求虽然很“非标”,服务它们需要做很多定制化开发工作,但大企业的需求非常全面,往往代表了其所在行业的成熟业务。
也由此,早期服务大企业所打造的带有行业属性的解决方案(产品或产品+服务),未来也可以适用于中小企业 —— 这是一个从慢到快的,从线性增长到指数级增长的过程。
虽然从定义上看,只有同时做好合同签订和合同履约两个环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同生命周期管理产品,但是对于创业公司而言,以国外成熟公司为长期对标,从某一环节切入是合理的。
大合同赛道群狼环伺,最终谁能胜出?就看各个玩家对行业的理解深度和执行力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法总荟-企业法务助手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法总荟,企业法务资讯公众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