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实务

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概述

“人工智能”概念的正式确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美国达特茅斯召开的一次计算机和信息通信领域的研讨会上,多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如何使机器精确地描述和模拟人类智能学习的特征和过程,以解决各种人类现实问题。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起点。

浅谈员工流动可能导致的知识产权问题

企业在人才招聘时不能只看到引进了新鲜的创新力量,增强了团队能力,还需考虑员工入职离职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既要预防员工入职带来的侵权风险,也要预防员工离职可能导致的知识产权丢失风险,还要建立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监控体系。如此,能够极大地减少因人员流动导致的知识产权问题,更好地保障企业稳定前进。

非货币性资产在投资或交换时的估值说明

当前资本市场运行模式下,企业并购投资成为市场扩大生产范围、优化资产结构的重要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已不只是单纯想通过合并方式获取被合并方的直接分红,而是自身的无形资产或生产线、项目组投资到对方公司换取股权,一方面获得分红收益,另一方面合并方优秀的生产技术对被合并单位投资,可以帮助被合并方企业创造更多收益。除了企业并购投资方式,部分企业还会采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资产重整,以无形资产换取

科创板IPO知识产权管理及风控防控之简思

目前,科创板IPO由于知识产权诉讼而上市终止或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企业做好IPO前知识产权风控管理甚为重要。科创板甚为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无形资产构成,尤其是发明专利在企业主营业务产品中的转化运营,企业应在上市前2年做好专利知识产权布局运筹工作。

浅议专利申请中优先权的使用

中国的专利申请遵循先申请原则,即对于一个同样的发明创造,在理论上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因此,如果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如果两个及两个以上申请人在同一天就同样的发明创造进行专利申请,应当在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通知后自行协商确定申请人,协商不成的都进行驳回申请。从以上专利制度可以知道,企业在研发创新过程的专利保护中,需要特别留意提交专利申请的时

《网络安全法讲义》第十章 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制度

网络安全法第六章法律责任包含第五十九条至第七十五条,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法律责任的一般规定、网络运行安全制度一般规定的行政责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制度的行政责任、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行政责任、违法信息监管制度的行政责任、数据出境管理制度的行政责任等。本章对此进行讨论。

《网络安全法讲义》第二章 网络安全法总则

本讲义由上海国瓴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寿步教授撰写,内容取材于2016年11月我国网络安全法发布以来至2023年2月底期间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权威性高,实用性强,可供关心网络安全法律政策的读者阅读。连载共13篇。

了解企业合规管理的关键要素

企业合规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全面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管理活动。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和信息公开透明度提高,合规管理日益受到企业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企业合规管理的关键要素,为企业了解和实践合规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最佳实践:管理公司法律风险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法律风险也在不断加剧,如何管理好公司的法律风险是每一个企业家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管理公司法律风险不仅可以避免潜在的法律纠纷,还可以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将介绍一些最佳实践来帮助企业管理好法律风险。

对外沟通的法律风险及注意事项——从形成可证明的有效沟通结论角度

在日常法律咨询中,各部门人员多次询问到对外沟通相关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不同的沟通方式下如何固定沟通结论,书面的沟通结论如何具备法律效力,以及前后的沟通结论不一致的以何种结论为准等。沟通的过程通常是为了形成有效的沟通结论,且该沟通结论应当可被证明。如在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双方会就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及终止或解除等进行沟通。沟通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合同签订及履行的相关事实。从法律风险控制的角度

从VIE架构浅谈法律人构建商业思维的重要性

VIE架构系2010年设计出的,对于回答为什么能设计出VIE,刘钢律师解释说主要因为“理念”,即“商务律师不能仅仅是一个警察,告诉客户这条路可以走,那条路不可以走。好的律师应该告诉客户,这条路虽然不能走,但是我可以帮你找到另一条路走过去。出色的商务律师必须要有精明的商业头脑,不能只有法律一根筋。”刘钢律师通过所设计的VIE架构不仅被圈内人称为“中国互联网教父”,还在2010年被钱伯斯授予“亚洲律师界终身成就奖”,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律师。

电子证据有效存证指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外部广泛使用邮箱、微信等与客户或供应商沟通联络,内部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产品全流程管控等。由于这些工具所产生的电子证据具有不稳定性、易篡改性等特点,使得其在后续发生的纠纷中作为证据使用时被采纳的可能性大打折扣。为提高电子证据有效存证,特撰写本存证指南,在民商事领域供企业员工对电子证据的使用和保存作参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