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文章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本文不用於商業用途,僅為學習交流之用,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站長刪除。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德賽法務】
第一個原則:開放性,當你學會說“我們”,就能團結任何人
認知科學家侯世達(Hofstadter)曾經說過“一個活生生的心智,總能發現通往可能性世界的窗口”。這句話說明在人與人溝通中,需要有一個開放性的心態。而很多人認為開放性只是一種態度,認為自己很包容,能夠接受一切事物,就屬於具有開放性,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在講開放性時首先要了解心理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喬哈裡窗。它被認為是“描述人類互動最有意思的模型之一”。喬哈裡窗認為在人與人之間溝通中,會因為信息不對稱發生誤解,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我知道、你也知道,這是共識區;我不知道、你知道,這是我的盲區;我知道、你不知道,這是你的盲區;我們都不知道,這是雙方的盲區。
如果要具備開放性,首先了解自己、對方的盲區,繼而讓共識區變大,讓盲區變小。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應該如何使用喬哈裡窗呢,簡單來說,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窮盡自己的已知,在和別人溝通前,先在筆記本上列一列,通過此舉窮盡你知道的事項。第二步,盤點自己的未知。有哪些事是你應該知道或者希望知道的,這是你跟對方溝通之前需要“做功課”了解的。第三步,盡可能探尋對方的已知,用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對方多說出信息,在這個過程可以發現有些事情是你們都知道的,有些是對方知道、你不知道的,還有一些是你們都不知道的。第四步,探尋你們雙方共同的未知,一起尋找答案,進一步擴大共識。
其次,要建立共同體。一個黃金法則是用“我們”替代“我”。在溝通中多多使用“我們”,把我們自己變成責任主體,這不是簡單地向對方示好,也不是什麼客氣話,而是減少對方的壓力。對方的壓力變小了,和我們結成共同體的障礙也會變小,就願意與我們分享更多的信息。
再有,學會開啟對方的開放性,每說一段,都問問對方意見。使用一個黃金句式:大家看看哪裡需要補充和調整?在執行過程中,會有什麼障礙?有沒有補充建議?關於新產品研發的思路,您怎麼看?……
另外,脫不花老師還教了一個萬能接話術:當你對對方的觀點有疑義時,可以說“是個思路”、“有啟發”。
第二個原則:目標感,即掌握主動權。
目標感的關鍵不是掌控,不是堅持自己的立場,而是實現。首先,脫不花老師強調目標感=方案力,能提出有效溝通方案、解決方案的人,才是真正具備了目標感。在溝通中保持目標感,其實是要把“我的目標”轉化成“我們的方案”,用一個標準句式來說就是“我們有一個目標要達成,對此,我有一個方案”。
在書中,脫不花老師給大家提供了四個場景練習,讓大家感受、領會如何通過方案力實現目標,這四個場景是:怎麼約到大領導?怎麼持續獲得對方的幫助?怎麼做好客戶溝通?怎麼在不傷和氣的情況下離職?因篇幅有限,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看下原文,相信對你如何找到溝通的目標感會有一個很好的啟發。
其次,本書還告訴大家如何找到真正的目標,你只需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馬上要做的事,和我最終要做的事,是同一件事嗎?”這樣一來,就會避免錯失真正的目標。
最後,本書還帶大家做一個思考實驗——6個月之後法,引導溝通雙方在眼下沒法拿出解決方案的情況下,想象兩個人來到6個月之後,並從這個時間節點回過頭看,今天的我們到底需要什麼。
第三個原則:建設性——從“我要”到“我來”是你的一次質變
建設性的反義詞,不見得是“破壞性,而可能是“停滯不前”。”缺乏建設性的溝通,不是不溝通,而是不行動。坐而論道 ,拒絕行動,是最沒有建設性的表現。那麼,如何實現建設性呢?
首先,要把溝通導向行動。脫不花老師認為,溝通導向行動,必須要有3個關鍵動作,即可執行的最小化行動+可持續的行動階梯+每個節點的即時反馈。要做到這三個關鍵動作,本書還給出了兩個實用的小技巧。
技巧一是說一句話:“來,我們抓抓落實”,當一件事情討論告一段落、或是在一個帶有溝通色彩的飯局上,都可以用這句話推進落實。
技巧二也是一句話:“請您再給我提點需求”,客戶需求是成交的序曲,當客戶提出需求,我們可以把需求撿起來,進入行動、落實、成交的環節。
其次,在不合理需求面前表現建設性。當我們習慣於把領導、客戶的需求拆解成一級級的行動階梯,對方就有了掌控感,合作的基礎就有了。
最後,脫不花老師給大家一個重要提示:不使用負面詞匯,如“煩死了”、“沒意思”、“討厭”……,弗洛伊德說過,所有的玩笑都有真實的成分,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實表達,所以脫不花老師提示我們,覺察自己口頭語言中是否有負面詞匯,如果有,就要有意識戒掉,這是有效溝通的敵人。
作者介紹:
宋子敬 德賽西威 法律顧問
發表評論 取消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