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文章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本文不用於商業用途,僅為學習交流之用,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站長刪除。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法律修音機】 



最近,一家名為 Atrium 的法律軟件和律師事務所初創公司宣布倒閉,原因是「未能找到比傳統律師事務所更好的盈利模式」

這件事情就很奇葩。

至今為止,Atrium 已經融了 4 億多人民幣,它並不缺錢,而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在早期沒有找到商業模式是很常見的。

今天你看互聯網行業,可能覺得廣告商業模式很自然,但早期的穀歌、雅虎非常掙紮,由技術驅動的競價排名這個商業模式,其實是另一家公司 —— Overture 發明的。

所以,現在沒找到商業模式,沒關系,以後一定找得到,關鍵要試。

小聲bb:難道 Atrium 是想在疫情在美國蔓延開之前,提前關閉公司過冬?

但是,Atrium 宣布倒閉的消息出來後,行業內都很悲觀,我的幾個朋友也是在做和 Atrium 類似方向的創業 —— 為法院、律所研發工具。

事實上,國內的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對標美國公司,尤其是 To B 企業服務賽道,如果一直沒有公司實現 IPO 或者跑出來,基本上就可以宣布這條賽道撲街了。

法律科技創業還有前途嗎?

1.法律科技行業的用戶需求

在開始之前,我們可以簡單趴一下 Atrium 這家公司。

Atrium 成立於2017年,創始人 Justin Kan 是成功的連續創業者,其創業公司遊戲直播平臺 Twitch 被亞馬遜以 9.7 億美元價格收購。 

Justin 認為:“律師服務是一個藝術與重複性行為相結合的工作”,他希望 Atrium 能改造重複性的工作部分,用技術手段將低價值工作自動化。

既有自己的律所也有自己的 AI 技術公司,用自有技術提升自家律所服務質量,進而在市場上產生鲶魚效應。這就是 Atrium 誕生時的構想。

Atrium 的業務板塊包括兩個部分:

1. 一家律所(Atrium LLP):與傳統的律所沒什麼區別,擁有專門的律師團隊,為創業團隊提供全棧服務:IPO、區塊鏈、商業合同、知識產權、商標、勞動關系,以及並購、融資等。

2. 一家軟件技術公司(Atrium LTS):負責設計、部署提高 Atrium LLP 工作效率的軟件,比如使用機器學習來提取文檔並將其轉換為結構化數據、用機器自動幫律師記錄通話內容等等。

在收費模式上,Atrium 廢除了按小時收費的模式,代之以月包或固定費用。

其中,常規性法律服務的包月費用,大約為 2 千美元到 1 萬美元。針對諸如創業公司融資這種非常規性服務,則采取固定價格:2.5 萬到 4.5 萬美元。

在法律諮詢這個行業,律師給用戶的交付主要是「時間」,律師的收入可以概括為:單價 x UR(utilization rate) x 250 天。

單價,就是你一天的時間價格;250天,就是一年理論上你可以收費的總時長;UR 就是時間使用率,也就是一年的收費總時長 ÷ 理論上一年你可以收費的總時長,即250天。

因此,律師為了提高收入,要做的就是:

1. 提高單價

2. 提高 UR

單價和市場上的供需關系,以及你的影響力有直接關系,很難把控。

律師自己能控制的,就是通過一些方法提高 UR ,比如使用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然後去接更多的案子,從而增加自己的服務時長。

這也就是律師行業常說的,計時收費。

Atrium 按月訂閱的收費模式,雖然顛覆了傳統律所的模式,但從收費金額上看明顯低於計時收費,而且用戶也不會因為你的法律服務使用了技術手段進行額外付費。

看到這裡,我不禁在想,由於 Atrium LTS 的存在,Atrium LLP 的人效得到提高,而且用戶體驗明顯更好,如果 Atrium LLP 仍按計時收費,是不是會更好?

或許並不能,作為一個新物種,Atrium 大概率不會享有品牌溢價。

就這樣,UR 提高了,單價卻下去了,即「未能找到比傳統律師事務所更好的盈利模式」。

從用戶端來看,法律科技創業的用戶需求,其實也是創業者想從律師處得到解決的需求,是一直以來的持續的需求:

1. 加快法律服務的進程,創業者最厭煩的就是緩慢滯後的服務;

2. 更加透明,信息不對稱長期存在於供需雙方之間,創業者不清楚法律服務的價值,而且常常會覺得信息閉塞,自己被置於暗箱操作之外;

3. 低成本,以及價格走勢的可預測性。

其實,這些問題在法律行業長期存在,除非有人來解決,不然這些問題會持續存在。

所以,對 To B 用戶而言,任何解決了這些問題的產品都會是不錯的產品。


2.賽道中的創業機會有哪些?

法律是一個高度垂直的市場 —— 知識壁壘高、從業人員少,對科技創新而言,這是一個難啃又小眾的方向,正因如此,法律科技一直不是創投的熱門賽道。

不過,從近兩年全球創投資金流向和大額交易事件來看,法律科技(LegalTech)賽道的熱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法律科技創業的發展方向和美國基本一致,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結構性的創新創業機會:

一、技術驅動律所


在法律行業中,有大量律師不願意從事的高度重複性的工作,因此越來越多的 SaaS 進入該領域,而且正在替代部分律師的工作。

這也是 Atrium 等法律機構誕生的原因。

除此之外 ,國外還有像 Clio 、思滿科技(Smart Team Global)等公司,為法律工作者提供文檔管理、組織管理、客戶管理、賬單管理等整合服務。

在中國,也有一些律所研發了輔助自身辦案的工具,比如天同律所就孵化了“無訟”,但更常見的模式是律所采購一些技術工具,運用到工作中。

因此,你會發現現有的法律科技公司:ROSS、LawGeex、幂律、華宇元典、iCourt 都是自己研發工具,然後賣給法院、律所、公司等用戶。

這些公司的結構通常也非常簡單一致,主要以技術人員為主,輔以適當比例的法律專業人才以便更好地訓練系統和設計產品。

同時,不論是律所創新還是法律科技,都在強調一站式 —— 提供完善的 API 接口,兼容律師常用的各種工具,比如 iManage、Workshare、OneDrive、Office365、堅果雲等,讓用戶可以順暢地完成工作平臺的切換,從而降低學習與培訓成本。

可以預見的是,為了適配中國市場,法律科技企業還要實現與釘釘、企業微信、飛書等在線協同辦公軟件的集成。

但是,這類模式的短板也非常明顯:光是說服律師主動購買這樣一款與計時收費相矛盾的工具這一點,就足以耗費大量精力。

而且,頂級律所內部就有自己的辦公OA系統,自己研發或外包研發,大多都已部署多年。

也就是說,這類模式很難切到行業內的頭部客戶,反而要自己去教育市場,成本很高。

二、合同自動化


目前,電子合同已經成為全球趨勢,加上這次疫情進一步推動了在線辦公的發展,線上合同管理也成了關注點之一。

一方面,對每個企業來說,合同管理都是一項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的工作;另一方面,律所日常中日積月累的合同數據,正在加速“ AI+ 法律”浪潮的到來。

在美國,合同自動化賽道非常火熱,市面上存在 Ironclad、Klarity、Evisort、Concord、Icertis、Seal Software 等多家創業公司。

這些公司都把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其他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了合同上,以下是我為你總結了合同自動化產品的主要功能:

1. 自動化合同撰寫:幫助公司生成標準化的法律合同,用戶可以調整默認選項設置,快速修改,也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定制合同內容。

2. 快速處理合同:智能讀取多個關鍵數據點,理解合同中詞匯的含義和上下文,審查、分析、批準各種類型的文檔,同時支持大多數文檔格式,比如 PDF 和 Word 等。

3. 識別用戶偏好:通過 AI 技術抓取用戶的偏好,通過這些信息審核公司的NDA、銷售、供應商等合同,幫助客戶節省不必要的法律成本。

4. 高效管理合同:幫助企業對各種類型的文檔進行分類、搜索、跟蹤和管理,用戶可以按條款、合同類型來進行搜索,提供強大的報告功能,將合同信息和數據通過可視化功能呈現。

5.在線簽署存證:接入雲端簽名系統如Docusign,雲端存儲平臺如Dropbox,以及企業CRM系統如Salesforce,只需在一個系統內即可實現協議簽署、文件上傳存儲、部門內文件流傳等工作。

6. 自定義工作流:法律團隊根據自己的業務流程自定義工作流,隨時調整合同和合同政策,並提供數據支持和解決方案等服務。

7.自動審查合規:自動化審查企業合同,滿足不斷變化的新的法規要求。這在企業面臨嚴格的合規截止日期,並且必須審查數十萬個合同後做出戰略決策時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國,法天使、華宇元典、iCourt 等法律機構,正嘗試通過技術手段切入合同領域。

但是,這些機構目前都還在沉澱和標注數據階段,遠未達到 Deep Learning 的程度。

三、電子簽名


合同自動化的創業公司,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同賽道的玩家,還有電子簽名行業。

據Bloomberg Law統計,截至到2019年10月份,全球法律科技投融資總額已達到12.29億美元。其中,“吸金”能力最強的細分領域是電子簽名,DocuSign 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DocuSign 成立於 2003 年,並於2018年在納斯達克 IPO ,通過數字簽名等方式驗證用戶的真偽,幫助公司用戶在網上迅速獲取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簽名。

電子簽名的應用場景,天然就和電子合同有關,而 DocuSign 作為行業巨頭,具有技術和數據的優勢,當它進入電子合同市場,將會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今年2月份,DocuSign 宣布將以 1.88 億美元收購 Seal Software —— 一家提供人工智能驅動的合同管理軟件解決方案的公司。實際上,DocuSign 早在2019年3月就已經向 Seal Software 戰略投資了1500萬美元。

在中國,電子簽名行業還處在多家混戰的狀態。

早在2014年的時候,電子簽名領域的創業公司多達幾十家,但隨著行業整合、阿裡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的入場,目前已經形成e簽寶、法大大和上上簽三足鼎立的局面。

四、股權管理數字化


在美國,「Carta」是一家成熟的股權服務商,自2012年成立至今,擁有超過 13,000 家企業用戶和 800,000 股權持有者,目前已完成 3 億美元 E 輪融資,估值 17 億美元。

Carta 的主營業務是提供一個 SaaS 系統,輔以一些股權專家,幫助公司和投資者管理他們的股權結構表、估值、投資和股權計劃。



目前,Carta 以 Cap table 管理為基礎,同時把觸角伸向了其他服務。

今年2月8日,Carta 宣布推出同名基金,投資利用其平臺的初創公司,圍繞其核心產品和服務建立一個生態系統。

事實上,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保持非上市狀態的公司價值數千億美元。

出於各種原因,這些非上市公司實現 IPO 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股權作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交易的需求越來越大。

同時,股權作為公司最底層的信息,應用場景非常廣泛。

今年2月,一家幫助企業實現組織結構圖自動化的公司 ——「ChartHop」獲得了 5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這是一種新型 HR 軟件,可以將所有不同人員的數據集中在一起,讓公司擁有完整的組織曆史,幫助公司以全新的方式計劃、分析和可視化組織,並從戰略上計劃自己組織的狀況。

ChartHop 的工作方式是直接連接到15~20種標準類型的公司系統,並基於這些信息構建組織結構圖,Carta 就是其中之一。


ChartHop 的組織結構圖

就中國的股權管理市場來看,雖無明確數據,中國也有 4000 萬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 99%。這是一個 To B 的新藍海。

目前,中國的股權管理數字化還處於發展初期,市場玩家主要有易參、股書、股加加、靈動未來等,此外還有部分律所也開始重視股權業務。

五、創業啟動工具


在美國,在線支付巨頭 Stripe 旗下有一款創業啟動工具「Atlas」,可以幫助創業者快速、便捷地將業務拓展至海外市場。

目前,Atlas 的母公司 Stripe 的估值已經超過了350億美元,你可以理解為中國的支付寶。

Atlas 是一個外包服務商,解決的用戶痛點是企業出海時遇到的各種繁瑣的流程問題:

1. 注冊公司:美國是融資渠道集中地,初創企業要想獲得風險投資,打入美國市場,就需要在美國成立公司。如果一個中小創業公司通過 Atlas 來進入美國市場,將會大大節省他們與政府或機構打交道的時間,讓業務更快地落地,而用傳統的方式注冊,整個過程可能會耗時好幾個月。

2. 建立銀行賬戶、申請納稅編號:賬戶開通後,用戶可以存入資金、轉賬、收款,在交易中可以輕松地使用美元作為結算貨幣,在方便交易的同時也避免了交易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匯率損耗。

3. 稅收和法律諮詢:付費用戶可以通過 Stripe 的平臺向普華永道(PwC)和國際律師事務所奧睿(Orrick)的稅務和法律專家諮詢相關問題,但 Stripe 自身並不為用戶提供以上諮詢服務。

4. 招募合作夥伴:很多美國基金和孵化器(如 Y Combinator)對於其看好的項目,會幫助其招募合作夥伴,Atlas 也提供這個服務。

5. 在線支付交易:對跨境公司來說,支付結算和業務拓展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通過 Stripe Atlas 審核的創業公司,可以免費在亞馬遜網站托管平臺上開展在線業務。 

Atlas 是 Fintech 領域業務延伸的新玩家,也是 Stripe 第一次嘗試超越支付的業務。

從業務協同上看,Atlas 是 Stripe 的一個導流工具,當越來越多的人使用 Atlas 進入美國市場,Stripe 就可以從交易中獲得更多的手續費。

在中國,幫助創業啟動的通常是“代理”,去工商局幫創業者注冊公司,但在其他方面,技術的滲透率極低。

隨著新外商投資法的頒布,很多外資和出海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創業啟動工具可能也會火起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曆史上,已經有過一次成功的案例。

2000年,當時的中國法律規定,境外公司不能投資中國互聯網公司,外商企業也不能在境內從事互聯網業務。

但是,早年的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都有外資成分,只能爭取到納斯達克上市。

由於需求的存在,通商律師事務所的劉鋼律師,設計出了此後影響了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的 VIE 架構。

這也讓劉鋼律所和通商律師事務所從1999年到2010年,幾乎壟斷了互聯網海外上市和直接投資項目。

總的來說,法律科技的前景廣闊,未來可期。




最後的話 


今天我鬥膽分享了我自己對於法律科技(LegalTech)創業的一些觀察,不是為了說明我看得多透。

只是,我覺得前段時間 Atrium 宣布倒閉的消息出來後,行業內太過悲觀,所以忍不住把之前的一些觀察分享給大家。

拋磚引玉。

最後,祝願所有的法律科技創業者,都能在這個特殊時期,活下去,然後跑起來。

祝福。

點贊(0)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法總荟-企業法務助手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掃一掃體驗

立即
投稿
法總荟,企業法務資訊公眾號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掃一掃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